台湾教育相对于台湾开发史而言,启蒙相当的早。如果不包含没有文字记载的平埔族及台湾南岛原住民等的史前教育方式,可溯源自1627年的荷兰统治时期。
荷治时期
17世纪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书。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字母。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
郑氏时期
而汉文化教育有系统移值台湾,则始于郑成功建立于台湾的明郑政权。1661年郑成功击退荷兰东印度公司后,虽然隔年去世,不过继承者郑经与明郑主要官员陈永华积极从事台湾教育工作。1666年,陈永华于当时台湾首府承天府建造全台湾第一座孔庙,并在孔庙左厢内设置太学,即今该地(全台首学)由来,这也是全台湾的第一所由官方出资兴办的求学场所,名字称为官学,又因为设于孔庙内又称为儒学。
清治时期
1683年清朝统治台湾。清朝靖海侯施琅在台湾设立第一所名为“西定坊书院”的教育场所。这场所为免费入学的义学。1704年清朝政府于台设立而真正具有汉人传统的的书院,则是台南崇文书院。1683年-1895年,清朝于台湾设立了数十所书院,这些书院多是官办或官民合办。这情形与当时中国大陆学院全由私办的情形不太相同。
当时台湾,除了儒学、义学、书院之外,还有小型,由私人筹办的小型书房。这些以八股文为主的教育体系,与现代的教育体系尚有一段距离。
日治时期
1930-1939年台湾本岛人学龄儿童就学比较图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日治时期正式开始。1895年7月14日台湾总督府第一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执掌台湾教育事务。他在设置台湾公学校意见一文中,建议台湾总督府于台湾实施当时日本尚未实施的儿童义务教育。1895年台湾总督府于台北市芝山岩设置第一所西式教育场所,也是台湾第一所小学。(今台北市士林国小)随后虽发生六氏先生事件,台湾总督府仍于1896年设置国语传习所,设置更多义务小学。之后,1898年国语传习所于并升格至公学校,1941年再改为国民学校。1943年,全台湾小学共1099所,小学生932525人。台湾人民的义务教育普及率为71%,全亚洲只低于日本,已达先进国家之列。
此外,日治时期的初等教育除了公学校、小学校、国民学校等制度外,还有专门为台湾原住民设置的蕃童教育所与蕃人公学校。
中等教育方面,为普及教育需要的大量师资,日人采公费制的师范学校制度。重要的有台北师范学校与台南师范学校等。除师范教育外,经济考量的职业学校也是日治时期中等教育重点,包含农工商渔都广设职业学校。而普通教育的中学校,早期仅让日人就读,也仅有两间中学校,分别为台湾总督府台北中学校(今建国中学)、台湾总督府台南中学校(今台南二中)。后在台湾士绅的奔走与集资下,于1915年成立台湾公立台中中学校(今台中一中),第一所台湾人就读的学校方始成立。
而1923年(大正12年)设立台湾总督府台中师范学校。1931年台湾总督府台南高等工业学校。1940年台湾总督府于屏东新竹师范学校。1943年台中农林专门学校独立,也陆续升格为高等学院。(注册学生须具备初中毕业资格)
高等教育,日治时期并非义务教育,很多高等学校都是限制一定比例的日人就读,故考入就读的台籍生程度均佳。至于大学,于1928年设立全台第一所大学台北帝国大学,方奠定台湾学术的基础。日治时期,台湾人留学日本风气相当盛行,1945年统计,曾留过学的台人,共计20万之谱。
虽然日本人在台湾普设西式的学校,但是传统的私塾却一直到皇民化运动时期才相继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