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设立始年:1884年建府、1920年设
市简称:台北、北市
区划:12区政府所在地、信义区市府路1号
市长:郝龙斌
市花:杜鹃花
市树:榕树
市鸟:台湾蓝鹊
邮政编码:222
电话区号:02
总面积:271.7997平方公里(台湾的第16位)
总人口:2,652,959人人(2012年1月)
人口密度:9,760.71人/平方公里(台湾的第2位)
经度:东经121.6度
纬度:北纬24.9度
海拔高程最高:1,120m(七星山)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22.4℃
最高月均温:30.3℃
最低月均温:16.5℃
极端最低气温:-0.2°C(出现在1901年2月13日)。
极端最高气温:38.6°C(出现在1921年7月21日)。
背景资料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
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就有“台北”之名。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5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担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
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开始有汉人来到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历经荷治时期与郑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
1709年,泉州人陈天章、陈逢春、赖永和、陈宪伯、戴天枢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佳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大佳腊”之后多写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语“tagal”。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日治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台湾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湾总督府新厅舍落成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人的商业活动地带。
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辟筑4条3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街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设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形态。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当时的台北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日本殖民时代划下句点,现在为台湾的城市。
1945至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的200万军民,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过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
1970年代与1980年代为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此时开始逐渐向东移至东区,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
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缓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西门町、大稻埕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不过,如何兼顾传统社区或商圈的整建,与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课题。